船员招聘网“船员市场资讯”提供与船员相关的权威资讯,最新的船舶资讯、最精彩的船员经历、最全的国际航运信息,尽在船员市场咨询栏目。敬告广大船员朋友们:查看最新的船员及相关资讯,不用东奔西走,赶紧来“船员市场资讯”。
杭州老海员 你看帅不帅
1953年1月14日俞永嘉首赴西沙
俞永嘉当年的新婚照挂在客厅的正中央
60年前踏上西沙群岛
84岁每天游泳600米
前日10:33,俞大伯来电:我是一名老海员,现在84岁,杭州人,60年前,到过西沙群岛。当时我经常跑西沙群岛这一块的,拍了很多照片。
记者罗传达核实报道:大伯叫俞永嘉,住在和谐家园南苑。昨天11:00,我打电话过去,是一位大妈接的,“你找我老伴啊,他游泳去了!他每天都游的。”
12:30,俞大伯游泳回到家。我们约了20分钟后见面。
车开到小区门口,保安把我拦下,说外来车辆不允许进。我说我找俞大伯……保安表情变了,“哦,你找老俞啊,进去吧!”立马放行。
大伯已经在电梯口等我,一只手拽着我进家门,又递来一双拖鞋。
家里挂了很多照片,新的老的都有,照片里的每个人都写满笑容。客厅摆了黑白电视、平板电视、平板电脑、台式电脑……
“游泳是我每天的必修课,摄影是终身爱好。”俞大伯拍拍胸脯,“我每天要游600米,不游不痛快。这是当海员保持的习惯。”
他看上去精神不错,体魄健壮,说话中气十足。因为刚游完泳,头发还没干透,右边的头发自然分成两小撮,长长的打了卷,又交叉开来,结成别致的头饰。
船长说,
跟着鸟走就到西沙了
俞大伯翻开一张又一张的老照片,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西沙故事。
抗美援朝战争后期,俞永嘉入伍,因为一直在培训,没有参战。1952年,不满20岁的他南调广州,当了一名海员。
当海员的时候,俞永嘉月工资100块人民币,且吃饭不要钱,穿衣服不要钱。他说,100块相当于现在的一万多块钱左右。
1953年1月14日,俞永嘉首赴西沙。
海轮离开湛江港,一直向东南行驶,航程30小时。船上装了500吨货物,其中400吨淡水,其余是猪羊鸡鸭之类,都是活的。为什么是活的?因为西沙没有冷柜,运活的过去,吃一只宰一只。
海风很大,第二天下午接近西沙永兴岛了,可就是看不见岛的影子。一个海员报告船长,说看到一群鸟。船长说,跟着鸟走……果然,很快就看到永兴岛了。
当时的永兴岛没有码头,船舶随意停靠。靠岸后,俞永嘉快步登上永兴岛,然而走两步走不下去了,因为鸟粪特别多、特别厚,“旧的是棕色,新的是乳白色,带点血。臭倒是不臭。”他只能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下去。
岛上能看到两座建筑,其中一个大的是鸟粪公司的。那个年代,国内没有化肥,全靠人工肥料,给农作物吃鸟粪,那是相当补的,还有点奢侈。“永兴岛牌鸟粪”,年产量30万吨。
当海员时,俞永嘉5次登上西沙永兴岛,每次停留3天。3天时间怎么打发?除了拍照、写作,他喜欢钓鱼。
拿起一个钩牛羊的铁钩子,钩住一个大箩筐,箩筐里放两斤牛肉,走到齐腰深海里,哗啦啦,箩筐沉入海水。10分钟后,俞永嘉拉起箩筐,里头已经有大半筐鲜龙活跳的海鱼了。
当时还经常有作家、诗人、记者去西沙体验生活。有位诗人写了一首诗,俞永嘉忘了原句,大意是,西沙的海,一半是水,一半是鱼……这话可能有些夸张,但茫茫大海少有岛礁,鱼儿喜欢在激流对撞的岛礁附近生活。
岛上另一座建筑是水产公司的。大量从南海捕捞的鱼,从这里运往内地。
四季青街道一位20多岁的文职评价俞大伯:温文尔雅。
花12000元出了本书
《我的卡拉OK》
俞大伯在来电中说的那位六块腹肌的萧山小伙曾豪言,“小学三年级有一篇很讨厌的课文,让我背到了晚上6点才放学回家。如今我将踏上这篇曾让我讨厌的课文上的土地——西沙群岛。”
小伙讨厌的课文叫《富饶的西沙群岛》。其实和它齐名的还有一篇,而且标题看上去更有气势——《到西沙群岛去》:“经过3天的装卸,我们满载鸟粪,告别了西沙群岛……”文章刊于1957年3月9日中国青年报,作者俞永嘉,就是我眼前的这位老海员俞大伯。
《到西沙群岛去》让俞永嘉一炮走红,从此他弃船从文,先后进入两家报社工作,写下大量文章。这些文章收录在他自己装订的新书《我的卡拉OK》里。
此书共收录250篇文章,一半的文章配了照片,“一点空的地方都没有,都塞满了。”大伯很满意。
他花了12000元,出书500本,大部分送给了亲友,都是签名相送。
俞大伯有一儿一女,儿子浙大物理系毕业,现在法国当教授;女儿老杭大生化专业毕业,现在美国当教授。
临别,俞大伯嘱咐我:“我说的这句话一定要给我体现一下:请大家关心南海,在南海工作的人都很辛苦的,希望大家支持他们。有条件的可去南海转一下,就像那个萧山小伙一样。”
俞大伯年轻时很帅,有人说像吴京,有人说像韩庚,还有人说像彭于晏……总之,众说纷纭一个字:帅。
昨天傍晚,我翻拍了他的一些旧照,发在微信朋友圈。四季青街道一位20多岁的文职立马评论:“我们的居民!”
我问她,对大伯啥印象?她回了四个字——温文尔雅。